蓪草

蓪草(學名:Tetrapanax papyrifer),又名通脫木、木通樹、通草(植物名實圖考)及天麻子(雲南土名)等,是常綠灌木,五加科蓪草屬內的單屬種植物。

木通樹是小喬木,能生長到3-7米高。莖含有大量白色髓。冬季開黃白色小花。 

蓪草莖中的襯皮被用來製造一種稱為米紙的物料。而通草畫就是指繪製在此紙上的水彩畫,此藝術興起於19世紀的廣州,主要外銷西方,結合了地方風情與西畫技術,當時深受西人喜愛,由於紙張難以保存,傳世較少。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「蓪草」全台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發表的植物,張秀美重現新竹蓪草紙工藝

蓪草是台灣原生種植物,三百年前已有人到新竹向原住民買蓪草。一八四六年蓪草紙製法傳到新竹,開啟蓪草產業。百年前新竹市每八戶就有一戶從事蓪草相關工作。製作蓪草紙全靠手工。張秀美家開蓪草工廠,小時候她很氣,同學可以出門玩,她卻要在家中幫忙。

繼續閱讀​

拼湊記憶的缺角 原來蓪草是台灣第一個命名發表植物

台灣已記錄的維管束植物超過5000多種,而第一個被發表的植物是蓪草。雖然這是台灣滿山遍谷的植物,但要在國際間流通資訊,則必須經過學者採集鑑定,賦予學名、發表於科學期刊上,才有機會見聞於國際社會。

資訊來源: 環境資訊中心

繼續閱讀 

說不盡的蓪情草理|逐漸失傳的蓪草造紙工藝

蓪草紙在19世紀,因外觀潔白透亮,與一般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張不同,被歐洲人稱為「米紙」,甚至一度被誤以為是由白米做成,後來自然博物學家透過顯微鏡觀察,才揭開謎團。1852年,英國皇家植物園園長William Hooker經過一連串求證,確認米紙源自生長於台灣的喬木,並為這種植物命名,歸類在五加科,1859年再經後人修訂成現用的學名,蓪草因此成為台灣第一種被依照分類學命名發表的植物。

資訊來源:我們的島

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