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桕
別名:木蠟樹、瓊仔
烏桕屬落葉喬木,廣泛分佈南亞至東亞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台灣各地野生植株,是由先民引進種植後歸化,適合全日照環境,根部不耐積水,適合坡地或排水良好的平地種植。冬季低溫、乾燥可刺激葉片變紅,形成不輸楓樹的紅葉景觀。


【有毒植物】賞紅葉之餘要留心!全身是寶也是毒:烏桕
若是不慎碰觸到烏桕的白色乳汁,而沒有即時以清水沖洗,其乳汁中因含有大量的草酸鈣和蛋白質水解酶,會因此傷及皮膚而使患者皮膚表面會有紅腫、疼痛或癢而致使沾染部位發生糜爛的現象。
資料來源:農傳媒
繼續閱讀
烏桕紅了 從頭到腳一身都是寶
臺北市許多公園及校園常可發現烏桕(音舊)的身影,大安森林公園、士林官邸、內湖樂活公園及湖山六號公園、或是臺灣大學社科院前都有其蹤跡。烏桕得名的由來,依據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寫道:「烏喜食其子,因以名之。...或曰,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,故得此名」,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,人們在「臼」字上加上了「木」字邊,寫成了「烏桕」。
資料來源:台灣好新聞